您的位置:首页 > 安全防护 > 保险柜 > 超越自我是战胜抑郁的法宝--记浏阳市骨科医院江晓院长

超越自我是战胜抑郁的法宝--记浏阳市骨科医院江晓院长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9 11:06   浏览 N 次  

超越自我是战胜抑郁的法宝

——记浏阳市骨科医院江晓院长

提起江晓,浏阳人并不陌生。1993年浏阳市第一家私立骨伤科医院——江晓骨科医院成立,这在秀美的浏阳河畔泛起了不小的涟漪。十数年后江晓身染沉疴,弃医轻生的传闻在人们私下里蔓延。通过2011年元月底和2月初的多次接触,笔者了解到了一个百折不挠,超越自我的真实江晓。

不甘现状的满崽

江晓先生出生于骨科世家,父亲江述吾,兄弟有三,排名老满。

自幼开始,江晓就是个“不安分”的人。父亲为患者治病,他在一旁“帮忙”,拿杉树皮、递纱布;还是孩提时代就经常谈及辩证法、形而上学等哲学问题;在浏阳八中读高中期间,他经常为受伤的同学进行免费治疗。高中毕业后,江晓正式随父从医,白天临床实践,夜晚研读医书,医技初有成效。如果沿着父亲开辟的道路走下去,按部就班便可衣食无忧,然而骨子里那股“不安分”劲让江晓不满足于“祖传”技艺,他想寻找升学机会,以接受更为系统全面的医学高等教育。1974年10月,江晓如愿以偿,被推荐到湖南中医学院深造。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中西医理论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1977年10月,大学毕业的江晓被分配到浏阳中医医院工作,在这里他找到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当时骨伤科临床工作的条件较差,医院无固定的骨科病床,无可使用的骨科器材。有人提议写份报告向领导申请购买,但江晓没有这样做,而是自行设计制作了木架式组装骨科矫形架等骨科器材。这种矫形架力学调节性能好、适用性强,组装方便,并且经济耐用,深受临床医师的喜爱。出色的医疗技术和敢闯敢干的作风使得江晓很快成为中医院的骨干力量,在业内小有名气。1981年,江晓担任浏阳市中医院第一病室骨科主任,但他不满足于此,主动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了骨伤科的力量。1986年,他主动向医院申请亲自组建了骨伤科第二病室。1988年又主动组建了大外伤科,下辖两个骨伤科病室,一个外科病室和一个门诊部,他担任大外伤科主任。

江晓在中医院工作期间,可谓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他主持了一系列大中型矫形骨科重大手术;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赢得了领导和同行的肯定与赞扬,也奠定了一定的技术权威。然而,他希望寻求另外一个能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潜能的平台。1993年9月,他和爱人黎淑华双双扔掉铁饭碗,放弃中医院优越的条件,经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建立了私立骨科医院——江晓骨科医院,从此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

淮川河畔的辉煌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其中一道湾正从浏阳市区的西湖山下经过。而这个湾的顶端有一条风光秀丽的小河,叫淮川河。江晓骨科医院就屹立在河西的西湖山下的淮川河边。

1993年是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年。在创业初期的道路上最先摆在江晓面前的是重重困难:一缺资金,二缺充足的技术力量,三缺场地。但这些丝毫没有打消江晓创业的积极性和对医院未来的信心。

为解决困难,江晓利用自己一栋300多平米的私人住房,再租用了两栋各300多平米的民房作为医院用房。先后招聘和培养了20多名技术人员,夜以断日地辛勤工作。尽管条件简陋,但是医院的业务却非常红火。开办仅两年时,就已经初具规模,有病床45张,收治病人1万余人次,住院600多人次,大小手术200多例。病人来自全省各地,以及贵州、湖北、江西、甚至台湾等省市。〈浏阳日报〉、〈湖南日报〉、〈企业家天地〉等多家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对医院进行了广泛报道。鲜花和掌声簇拥,事业一片辉煌。

两年后由于业务发展需要,又在附近的临街面添置了一栋300多平米的用房,从此医院开始有些模样了。1996年,几经周折之后,江晓先生终于选定目前医院地址,并相继建成了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职工宿舍,食堂和其他的医院附属用房,并于1997年年底迁址新医院。

在整个医院的筹建和施工过程中,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江晓仍以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气概和全能主义的实干精神,超负荷地承担了医院全部的主要职能,其中包括门诊接诊,病房查房,技术管理,各种手术操作,以及医院的全部社会交往和行政外交等事务。

365天几乎全年无休的江晓偶尔也会感觉到确实有些累了,但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一切,想想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觉得没有松懈的资格。他依旧沿袭着多年来拼命三郎的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统管着医院的各种大小事务,丝毫也没有意识到正在心灵深处发生的细微变化。

笼罩光辉的心魔

医院的病源充足,管理也较为正规,一切看起来很正常。但江晓的健康状况却在这时亮起了红灯。从突发胆囊炎,手术切除;继而发生疝气,内痔脱出等疾病,均手术治疗。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金刚,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健康债”。2000年8月底又突发急性肺炎,为了不耽误工作,江晓决定在自己的医院做半住院处理,边工作边维持点滴治疗。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肺炎”,江晓并没有把它太放在心上,觉得打打针就好了。但是病程却没有像预想的发展,而是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点滴治疗一个月后,肺炎症状倒是消失了,但是却出现了睡眠障碍,且逐步加重。继而出现食欲下降、心慌心悸、头晕等症状,最奇怪的是还出现了社会功能退缩——害怕与人打交道,对自己的信心明显下降等现象,这和以前自信健谈的江晓简直判若两人!

虽然自己对一般的身体疾病是专家里手,但对这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化江晓也不知所措。也曾被误当成低血糖治疗过半个月,症状没有明显缓解。10月底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前往湖南医学院附属二院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这是他第一次认识到这样一种心理疾病。和所有抑郁症患者一样,江晓经历着痛苦的生理和心理折磨:失眠,心慌,手颤,情绪低落,兴趣骤减,悲观,思维迟缓,自责自罪,几乎丧失生活的勇气。对于肩负着医院维持和发展重任的江晓而言,这种痛苦尤甚!从来不向困难低头的他只能选择硬挺,一边吃着医生开的抗抑郁药物,一边维持医院的正常工作,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吃完药后1个多小时内的情绪安稳。在此之后也尝试过信仰宗教,电击治疗等各种方法,但效果始终不够理想。靠着妻子的关爱和鼓励,这样阴郁的灰色生活竟也维持了两三年,但大家都不知道真正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2003年7月,女儿高考传来捷报,江晓高兴地喜极而泣,这是他患病以来看到的第一缕阳光。家人趁着他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建议他找湘雅二院著名的精神病学教授杨德森进行心理咨询,江晓决定再尝试一次。

杨德森教授在了解完病情后,很快找到了诱发江晓抑郁症的病因——工作压力。这是江晓第一次意识到想要战胜抑郁症,必须学会减压。杨教授建议他“改变生活环境,放下工作,关掉手机,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去放松一段时间”。尤其是最后一句“你3个月就能好,好了之后还能再干20年”,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希望!与其吊在工作这棵树上,耽误工作、贻误生命,不如放下工作,治好疾病!于是他决定借着女儿去武汉读大学的机会同去,就像杨教授说的那样,彻底放下工作,人间“蒸发”一回。江晓处理好医院交接事宜,一家人在2003年8月份前往武汉,开始了另外一段生活。

在武汉创造出的艳阳天

脱离了原来的生活模式,江晓顿时觉得内心轻松不少。通过在中德心理医院的多次心理治疗,他更加加深了自己对疾病的认识,意识到了抑郁症和工作压力、追求完美的好强个性等等有关。人的心理抗压能力是有限度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及时做减法。

病情恢复得比预想的要快,不到两个多月时,江晓发现自己的胃口突然大增,一碗普普通通的大白菜这次吃起来津津有味!这个小变化给了全家人一个大惊喜。

在业余时间,江晓拾掇起多年未练的京胡,照着女儿买的教学碟有板有眼的练习起来。从最初了练几十分钟到后来的每天五、六个小时,他发现自己已经被这门古老的艺术所深深吸引。以前的主观能动性快速的恢复,他开始渴望走出房间,和别人交流。于是每天到附近的中山公园去切磋琴艺,结识了很多琴师和票友。随着业余生活的逐步丰富,江晓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他还和妻子一起学电脑,并参加了为期数月的心理咨询培训班和全国高级心理治疗班。深厚的哲学和社会学功底,加上深刻的亲身经历,让江晓在学习咨询心理学时认识更为深刻而全面,并顺利地拿到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正如杨教授预言,几个月后江晓的精神状态已经基本恢复,但体质还有点跟不上,缺乏耐力。为了养好身体,他不仅坚持每天身体锻练,还将三十余年抽烟的不良嗜好一次性成功戒除。

生活终于从灰色中展露出它原有的斑斓,江晓经历过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后,如同获得新生一般喜悦,由衷的慨叹生命之美好!

重新写出的“人”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其实,中国的老祖宗们不单在哲理上告诉我们怎样生存,并在用形造字时就非常明确地强调了“人”是要讲究平衡的。江晓以往的生活就是以工作为重的单线模式,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鲜有放松,也就如“人”字一样,缺少另外一边的支撑。艰难痛苦的人生经历使江晓对老子的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对“放弃”和“追求”有了更高层面的理解,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有了更潇洒更自然的改变。

2004年江晓病愈后回来接手医院时,业务己经是一片萧条。面对这种客观必然,他以非常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之。同时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超负荷工作,需要调整,于是决定撤掉住院部,维持门诊和简易病房,改变生活节奏:练琴,有氧运动,注意膳食、平衡心理,张弛有度。

很多人认为“放下”很难,诚然,江晓以前也做不到。但现在他感悟到:需要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医院平台进行分离。他要坚持的是医生这个职业角色,它可以不受限于某一平台;但医院是社会产物,有它自己的归属,不必强求用一己之力独自支撑。这样,“放弃”的是规模、收入等一系列外在诱惑,“追求”上的却是更为愉悦的精神和更有品质的生活。

虽然这几年江晓过得很坎坷,经济损失也不小,但回首往事他觉得“得大于失”,因为他从中获得了难得的人生智慧:珍惜生命,有所放弃,有所追求,回归本真!

现在的江晓,医院已和一家医疗集团合作,他的工作可以更加专一化;每天工作之余坚持练习京胡,在湖南京剧票友界小有名气;利用咨询心理学多次成功帮助他人度过心理难关。同时他将坚守作为骨科专家的职业身份,在此前提下去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人生最大的意义。虽年岁渐长,但他抱定终生学习,不断成长的信念,以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