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安全防护 > 保险柜 > 不识丑者,安能辨美

不识丑者,安能辨美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5 11:58   浏览 N 次  
昨晚临睡前,随手翻看一本散文集,正好翻到《好的故事》,虽不是第一次读,但是奇怪,这次竟被深深打动了。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简单干净的文字,却如此沁人心脾。

我记得有一回随家人去靖安游玩,船行处,但见两岸崖壁高耸,清凉的水在山间自在流淌,仿佛一个隔绝的世界。水面上泛着薄薄的雾气,看不清前方是什么,却能听见那边传来的树涛,鸟鸣,风吟和潺潺的流水声。于是心中充满了期待,好像前面会有更好的景致;又好像这样一直行下去,便能到达那宁静美丽的天边……于是心变得格外沉静,仿佛睡去,在梦里一般……

真是奇怪,似乎和鲁迅先生描写的并不是一样的场景,但还是马上忆起了当时的感觉。也许因为船和水,也许因为云锦奔星与雾气,也许因为,美的事物本就是相通的。

文章上方印着鲁迅先生的头像,还是那样不苟言笑,铜铸的表情。

是的,他是斗士,他一直在与黑暗的势力作斗争。这样的定义从小便给了我们一个固有的印象,仿佛他一直是严肃的,强硬的,风霜满面,如古战场的烽烟中屹立不倒的铁血战士。然而这样一个斗士,他心中那份细致的情怀,那份对美的感悟,却原来不比任何人差。不然,怎么能以寥寥数笔,竟勾勒出这样一幅优美的画卷?在他心里,未尝不想放牛陇上,日耕夜读,过一种散淡的生活吧?可他却在黑暗丑恶的面前,作了一生的斗争。

我想起我的美学老师曾经说过:“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丑,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也只有对美有着真正向往的人,才能有勇气直面丑恶,与其作毕生的抗争。追求美,不是回避丑——那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这时我想起了有一回车别兄问到的,怎么看待鲁迅先生对古典文化的否定?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因为从不觉得先生否定了古典文化,实际上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着中西古典文化的影子。我当时想,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是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的情怀,让我更加肯定,他没有否定古典文化!一个对美有着如此热爱的人,怎么可能否定古典文化呢?

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区别一下“古代”与“古典”的意思。

一切从前的久远的东西,都可以归入“古代”的范畴吧?但是“古典”却多了个“典”字。典型,典雅,经典……只有经久不衰的东西才是“古典”,而那些古代封建的糟粕早在时间的河流里被摒弃,称不得“古典”了。能够经久不衰的东西,必然是美的,是精华。鲁迅先生否定了糟粕,肯定了精华(所以,他否定的不是“古典”)。

拿我自己来说,我也喜欢古典文化,但古代有些东西也真是叫人讨厌,比如“三从四德”,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难道女子们必须不学无术愚昧无知依附他人,像个寄生虫一样过日子才是好的?有时候读那些挖眼割面以木为夫之类的故事,看她们那样随波逐流还自以为节烈,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所以生在古代的女子也真是不幸,有这样的大环境左右,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便是探春这样的女子,也只能以“若我是个男子……”这样的假设句来聊以自慰;而黛玉也只好使使小性儿,吟两句“风刀霜剑严相逼”,最后泪尽而亡……她们能做的太少了。不过这好歹算是抗争过的——抗争过,还能得个“悲剧”的结尾;连抗争都懒得,也只能以“惨剧”形容了。

我又扯远了,让我想想怎么结束这篇不知所云的东西……那就聊聊汉文化复兴吧。我想,任何文化的传承都应该是良性的、有取舍的传承。现在好像有个别这样的现象:只要是古代的东西,不论好坏,照单全收,我想这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有些形式是为了方便统治剥削而设立的,有些是内部斗争的产物,这种连古人自己都瞧不上的东西,我们后人要来做什么呢?也许我是在班门弄斧了,毕竟复兴才刚刚开始,能人志士也极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它的前景必然是好的。真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努力,将历史长河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永远永远地流传下去。

广告赞助商